前言
张国焘
张国焘曾于1924年两次叛变,其第一次变节之举,导致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等人士相继落网,使得中共领导的北方铁路工人运动遭受了重创。
鉴于他对此事秘而不宣,出狱后得以重返中共中央,并继续担任要职。
第二次事件发生于1938年清明节期间,张国焘在国民党的统治区域内,于黄帝陵地发生了叛逃之举。
此后,他投身国民党,转而将枪口对准昔日的战友。
尽管如此,共产党对他及其家人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张国焘离党,其妻获共党优待。
1938年,张国焘悄然脱离党组织,这一举动极其隐秘,以至于他的妻子杨子烈当时对此一无所知,她误以为张国焘是奉命前往外地执行一项秘密任务。
在当年的五月中旬,中共中央组织部向杨子烈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她立即动身前往。
踏入中组部的那一刻,杨子烈便被陈云紧急召回一间密室,他轻声细语地对她说:
“子烈同志,你听说了吗?我们党内最近发生了一桩重要事件。”
杨子烈不禁感到十分惊讶,毕竟她未曾听闻近期有何重大事件发生。
陈云皱眉,低语对杨子烈说:子烈:张国焘逃亡!
陈云话音落下,递给杨子烈一封书信,此信出自张国焘之手,邀请她赴汉口一晤。
陈云问杨子烈:“你去不去?”
杨子烈表示:“我需考虑。”
次日清晨,杨子烈接获了张国焘的来信后,便立刻前往拜访毛主席。彼时,刘少奇与张文峰亦同在毛主席的寓所。
陈云
即便杨子烈的丈夫张国焘背叛了革命,众人却并未因此而动摇对她的评价。有人亲切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严肃中掺杂着几许幽默,欢笑中道:“
“子烈,张国焘弃你而逃了!”
杨子烈开口说道:“去汉口,找张国焘。”
毛主席喜悦地表示:“甚好,若你能够将国焘同志迎回,那你便成了共产党的大功臣!”
数日之后,杨子烈正式向中央组织部提出,意图拜访张国焘。经中央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最终决定杨子烈不宜前往汉口。
然而,杨子烈依旧执著于己见。数日之后,他再次向中央致信,表达了自己欲返回故乡湖北孕育新生命的愿望。
几日未见回音的杨子烈,遂再次拜访毛主席,恳求其予以批准。
毛主席应允了杨子烈的恳求。他拿起笔,在纸上轻轻落下几个字:“子烈同志,准许您返乡。”
在杨子烈即将离去之际,毛主席深情地对她说道:“你是个优秀的人,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国焘的不当……你生育期间的所有开销,党组织都将全力承担。无论未来何时,只要你愿意,都能随时重返党组织!”
继延安之行后,杨子烈及其团队踏上旅程,抵达了西安。
毛主席
于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内,有同志意欲再次尝试说服杨子烈,林伯渠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杨子烈身上,缓缓说道:“既然她已经带着孩子和行李,显然是下定决心离去。若她仅仅是为了去武汉劝说张国焘,何必携带这些随身物品?她的离去已是必然。”
周恩来与杨子烈谈话时言:
“恳请您能够说服张国焘,让他对党组织不要过于决绝。”
杨子烈点头答应。
随后,周恩来派遣人员将杨子烈姐妹送至张国焘的居所。自那以后,杨子烈便音讯全无,且将昔日所言置诸脑后。
投靠国民党,被冷落抛弃。
张国焘心怀“壮志”,毅然投身国民党阵营,彼时国民党亦对其寄予厚望。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对张国焘亦存有戒备之心。
在与蒋介石的会面中,张国焘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赞美:“兄弟在外漂泊已久,深觉我国仅能有一党、一领袖之制。我以为,共产党宜予取缔,八路军和陕甘宁边区亦应予以撤销。”
蒋介石喜形于色,却依旧敛抑声息,仅是连声轻应了几下。
蒋介石叮嘱戴笠务必悉心守护张国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在戴笠的请示文件上,蒋介石亦曾亲笔批示:
任何背叛共产党的人,亦将毫不犹豫地背弃我们。
蒋介石
戴笠根据这个指示,在军统内部提出了使用中共叛徒的八字原则: 敬而远之,用之同时亦需防范。与此同时,派遣人员对张国焘进行监视。
不久后,张国焘在叛变之际,便将所掌握的共产党机密悉数透露给了国民党,犹如“竹筒倒豆”,毫无保留。
而国民党方面在掏空张国焘所掌握的中共高级机密后,又将张国焘夫妇送到重庆,让张国焘主持开办一个“特种问题研究室”,开办训练班, 培训中共内部特务。
然而,张国焘一番举动看似英勇无畏,但其“雄心壮志”终究沦为虚幻的幻想。
他历经千辛万苦搭建的五个策反站点,无一成功。派遣至延安的特工人员,要么被共产党的情报机构识破,要么被地方民兵捕获。深入八路军边防区执行任务的小组,往往连尸体都未能找回。
戴笠对此深感愤怒,遂下令暂停了张国焘主持的特训班。自此,张国焘数月未能与戴笠见面。即便偶然得以相见,戴笠也难免对其进行一番讽刺,抑或是严厉的责备。
有时候,若张国焘的回应令戴笠心生不悦,戴笠便会拍案大怒,对张国焘进行斥责。每当张国焘步出戴笠的办公室,他的神色总是显得郁郁不乐。
戴笠
此后,张国焘恐见戴笠。
与此同时,国民党取消了对张国焘的优待。张国焘的专用车已收回。
昔日声名显赫的张国焘,如今出行时只得屈尊乘坐公共交通汽车。
昔时,张国焘担任红四方面军“张主席”之职,出行时始终不步行,而是习惯于骑马驰骋。
在长征穿越草地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依旧实行着一人双骑的轮流乘坐方式,同时,两匹健壮的骡子负责背负衣物、被褥等必需品。
在延安岁月里,纵然无小车可乘,开会之际,仍可搭乘卡车出行。
对比可谓鲜明。
1946年,戴笠的飞机不幸失事,导致其坠机身亡。在此事件之后,军统进行了改组并裁减了部分人员。张国焘便借此机会,寻求了新的职业道路。
在乡贤熊式辉的举荐之下,张国焘得以担任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的要职。他原本以为这职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于是拿到任命书后,便即刻与杨子烈一同奔赴江西。
未曾料想,刚一履新职,张国焘便察觉到这项任务的艰巨。原来,那时运送来的救济物资多为美国的生活用品,数量稀少,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迫切需求。
张国焘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一些得不到救济的地方官员,大骂张国焘是“老共匪”、“狗叛徒”。张国焘听到了,气到发抖。
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指责与压力之后,张国焘最终被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罢免了职务。
原来,他们之间早已是宿敌。昔日,王陵基在四川担任军阀期间,便曾与张国焘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展开过激烈的交锋。
在那段日子里,王陵基遭受了惨重的打击,以至于被彻底击败,并且因此遭受了撤职和拘禁长达数月之苦。王陵基不会轻易放过张国焘。
张国焘离赣,迁居沪上。
仅两年,张国焘再耐不住寂寞。
1948年,张国焘凭借所筹集的120两黄金,在上海创立了《创进》周刊。在该刊物中,他极尽吹捧之能事,对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大加赞誉,同时对共产党进行恶意抹黑和诽谤。
与此同时,他们肆意夸耀国民党军队,断言胜利终将属于国民党。然而,战局的实际进展却与《创进》周刊所预言的相去甚远。
历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激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尽数被解放军所消减。
看到大势已去,国民党的很多高级官员纷纷逃往台湾。作为共产党的叛徒,张国焘自然恐慌不安,也想跟去台湾。
毛人凤
蒋介石指示毛人凤:尽可能不要让中共叛徒跟去台湾。
为说服张国焘留驻,毛人凤选在1948年的一个冬日,邀请张国焘在家中设宴款待,期间沈醉亦在旁陪伴。
毛人凤向张国焘透露,蒋介石期望他能继续留驻大陆。张国焘闻言,即刻回应,目前他心中所想唯有在台湾安度余生,做一个平凡的百姓。
毛人凤屡次力劝张国焘,强调他若留在大陆,其影响力远胜于赴台湾。
张国焘沉思片刻,眉头微蹙,旋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往台湾。他对毛人凤言道:
“你们所虑非无理,他们既至,自不会对我下此狠手。然而,人皆有自尊,这面子我实在难以忍受……”
毛人凤与张国焘谈话结束,气氛不佳。
“此人过往成就寥寥,即便赴台也难以有所建树。”
1949年,张国焘携全家之众,乘舟远赴台湾。
抵达宝岛台湾后,张国焘心急如焚,亟欲为全家寻觅一处安居之所。历经数日的辗转奔波,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台北觅得了一栋满意的住所。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仅仅享有了几天的安宁生活,房屋便遭强行征用。
张国焘晚年全家合影
一日,张国焘归家,目睹一位身着军装之人正指挥着一众士兵,将家中的家具逐一搬离。
张国焘疾步上前,严肃地质问:“难道你们不明白道理吗?这栋房屋是我早在半年前便承租的。”
没想到,那位军官瞥了张国焘一眼,便粗鲁地回击:“这地方要设为长官公署了,你还想占便宜?你这个老共产党员算什么?”
接着,旁边的士兵们纷纷加入谩骂的行列:“你回大陆去找共产党说理去!要是再胡闹,我就把你扔进海里喂鲨鱼!”
张国焘怒火中烧,翌日即租用车辆,直赴“台湾省政府”,意图与省主席陈诚进行理论。
传达室的人不理他。
与此同时,张国焘面临着失业的困境,无人愿意提供工作机会,更鲜有人关心他的日常生活。
于是,在1949年的冬日,张国焘心怀满腔怨愤,携全家迁徙自台湾至香港。
生活困窘,恳请中央补助。
甫抵香港,张国焘便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积蓄——5000美元,投入了黄金炒卖的行列。
起初,金价节节攀升,张国焘喜形于色。然而,转瞬之间,黄金价格犹如断崖式下跌,待张国焘察觉时,原本的5000美元已缩水至仅余2000余元。
程思远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杨子烈不慎遭遇车祸,不幸被撞倒,导致盆骨骨折。经过数月的治疗与康复,她终成跛行者。
自那时起,张国焘一家的生活便回归了简朴,以粗茶淡饭为主。
在这段时光里,张国焘似乎对过往的岁月有所领悟。他曾向程思远坦言:
“昔日,我曾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配角,今后,孩子们理应肩负起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华儿女的重任,为缔造崭新的新中国而努力拼搏!”
恰逢张国焘事事不顺心之际,新中国在毛主席及党中央的领导下,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张国焘亦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进而生出了重返大陆的念头。
在毛主席等杰出领导人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的辉煌胜利,这既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也让我深感愧疚。经过深思熟虑的几年时光,我郑重决定重返党的温暖怀抱,竭尽所能,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数日后,刘少奇传话。
张国焘若欲回归,中央的大门始终敞开。然而,在此之前,他须向中央提交一份深刻的自我检讨报告,详尽剖析过往所犯之误,并郑重承诺改正,以昭示其改过自新的坚定意志。
刘少奇
张国焘得答复后,未再提此事。
1956年,身处他人屋檐之下,生活艰难的张国焘,再度生出了返回大陆的念头,并再度通过不同途径,将他的诉求传达至中央。
中央的回答仍是如此。想回来?先认错。
张国焘又犹豫了。
两年之约过后,张国焘心中再次升起了重返大陆的念头。他委托他人向中央传达了他的意愿。他心甘情愿为我国政府贡献一份力量,恳请中央能给予他一定的生活津贴。
毛主席批示:若张国焘能与美国人断绝联络,则可考虑为其提供生活上的援助。
张国焘未采纳毛主席的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张国焘回归大陆的夙愿未能成真,然而他的另一项愿望却得到了共产党的宽容批准。
约在1955年之际,张国焘经他人引荐,向人民政府递交了申请,希望其次子得以前往广州中山医院深造。
得知此事后,周恩来总理应允了张国焘的请求。
张国焘移居美加。
于加拿大期间,这对夫妇与长子同住。然而,不久后他们意识到,仅凭长子的收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实属不易。
于是,张国焘与杨子烈遂将儿子家中搬离,入住了一所免费提供的养老院。
1976年,张国焘不幸突发中风,导致右侧身体瘫痪,生活起居陷入无法自理的困境。
鉴于杨子烈妻子身患腿疾且年事已高,无力照护张国焘,无奈之下,张国焘只得入住养老院。
在那不平凡的九月九日,敬爱的毛主席与世长辞。记者在寻访张国焘先生时,他不禁感慨万分,语重心长地说道:“时代已过去……”
尽管多年来秉持反共立场,且与毛主席进行了长期的对抗,张国焘却终究不得不认可毛主席的卓越才能。
学者在香港问张国焘:“谁在共产党学问最深?”
张国焘回答:“那还要算毛泽东!”
毛主席
1979年的岁末寒潮中,卧病在床的张国焘在翻身之际,不慎将身上覆盖的棉被与毛毯一同掀落至地面。
尽管连续多次按响铃铛,护士却始终未能到来。张国焘只得在刺骨的寒风中无奈地静候。
羸弱不堪的张国焘,其健康状况此后急剧恶化,不久便与世长辞。
昔日的张国焘,曾狂傲自大,料想不到自己离世之际,子女竟无力承担丧葬之费。最终,他们不得不向曾受他援手之蒋经国求助,才得以筹集到3500美元的丧葬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