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号那天,家住福建的张大爷可真是坐不住了,手里捧着手机,银行那个APP都快被他刷出火星子了,前前后后数了数,得有八遍。
眼瞅着养老金补发的到账提醒弹出来,老张心里那叫一个激动,赶紧点开想看看今年涨了多少。
结果这一看,差点没把鼻梁上的老花镜给惊掉地上——自己每个月七千块的养老金,忙活半天就多了103块!
他记得之前说的是涨2%来着,七千的2%那可是140块啊,这差了小四十块呢,可不是个小数目。
小区里那个凉亭,这两天简直成了退休老干部们的“议事中心”,大伙儿正围着这个事儿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个脾气急的大叔,说着说着就拍了桌子:“当初不是说得明明白白,平均涨2%吗?这银行是不是给咱算错了?”旁边更有较真的,掏出个计算器摁得噼里啪啦响,可越算越觉得糊涂,这账怎么也算不对头。
其实啊,这养老金调整的道道儿,可比咱们去菜市场买菜跟小贩讨价还价复杂多了,真不是拿出计算器,把自己的养老金乘以个2%就能算明白的事儿。
咱先弄明白,大伙儿嘴里这个“2%”到底是个啥意思。
福建那边管事儿的人社部门早就出来说过了,这个2%,指的是全省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平均涨幅,可不是说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养老金数乘以2%拿到钱。
这就好比小区物业给大伙儿分西瓜,说好了平均下来每个人能摊上两块,可你想啊,家里的小娃娃哪能吃得了两块那么多,而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可能还不够吃呢,总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切,每人都给一样多吧?
当时在凉亭里,有个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的大爷就举了个例子,他说:“我隔壁楼的老李,人家养老金才三千块一个月,这次涨了九十块,你算算,那可是3%的涨幅;我呢,一个月七千块,到头来才涨了103块,折算下来才1.47%,这不就是明摆着让养老金多的人少涨点,养老金少的人多涨点嘛。”这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咱们养老金政策里藏着的那个“提低限高”的原则,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儿。
那为啥每个人涨的金额能差这么多呢?
这就得说说养老金调整的“三板斧”了——也就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这三招儿组合起来,才算完整。
先说定额调整,这就像是给每个退休人员发了个“保底小红包”,不管你以前养老金是高是低,是多是少,先把这笔钱揣兜里再说。
今年福建这边的“保底红包”是29块,意思就是每个人先稳稳当当拿到手29块。
然后是挂钩调整,这部分又分两块,一块是跟咱们的工龄,也就是工作年限挂钩,你每在工作岗位上多干一年,就能多拿0.7块。
张大爷这辈子辛辛苦苦工作了40年,光这工龄挂钩的部分,就能多拿28块。
另一部分呢,就是跟咱们现在拿的养老金水平挂钩了,按照0.66%的比例来算。
张大爷一个月7000块养老金,那这部分就是7000乘以0.66%,算下来是46.2块。
把这三笔钱加起来:29块(定额)加上28块(工龄挂钩)再加上46.2块(养老金水平挂钩),总共是103.2块,四舍五入之后,可不就正好是103块嘛。
你看,人家银行这账算得,是一分一厘都没差。
可就算账算清楚了,还是有人心里不服气啊:“凭啥我们俩工龄一样,我养老金比他高,到头来涨的钱反而比他少呢?”就说住在三楼的王老师吧,她退休前是中学的教导主任,养老金每月能有8000多块,这次一看才涨了110块,当时就不乐意了,气冲冲地跑到社保局去问个究竟。
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也是有耐心,拿出相关的文件给王老师一条一条解释:“王老师您看,这挂钩调整部分,咱们说的是按0.66%这个比例来算,不是给每个人都涨一个固定的数。打个比方,人家养老金3000块的,0.66%就是19块8;
您这8000块的,0.66%就是52块8。这么一看,虽然从绝对的钱数上来说,您确实比3000块的多拿了不少,但要论涨幅比例,您这确实就低一些了。”王老师听完,心里还是有点疙瘩,回家之后又琢磨,她想起来邻居张阿姨,张阿姨养老金才2500块一个月,这次涨了85块,这么一算,张阿姨的涨幅是3.4%,比自己这1.37%高出一大截呢。
这么一对比,王老师这才慢慢咂摸过味儿来,明白这政策是咋回事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吃亏”,像那些上了年纪的高龄老人,在养老金调整的时候就能沾点“光”,这就是咱们要说的“倾斜调整”。
就拿福建来说,今年政策规定,7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就能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多拿40块的倾斜调整钱。
要是张大爷今年刚好满70岁,那他就能在原来103块的基础上,再多领这40块,加起来就是143.2块,这不就超过他一开始以为的140块了嘛。
小区门口住着的李奶奶,今年都82岁高龄了,她养老金是5000块一个月。
这次调整,她能拿到的钱是这么算的:定额调整29块,加上工龄挂钩(她有30年工龄,30乘以0.7是21块),再加上养老金水平挂钩(5000乘以0.66%是33块),最后再加上高龄倾斜的40块,总共是29+21+33+40=123块。
李奶奶拿到钱,虽然说从绝对数上看不如张大爷的103块(如果张大爷不到70岁的话)多,但老人家挺知足,嘴里念叨着:“够我去菜市场买两斤好排骨炖汤喝了,挺好挺好,国家还想着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太。”
这事儿不光在小区里讨论得热闹,网上的网友们也炸开了锅,评论区里吵成了一团。
有个网名叫“幸福帆船 zaq”的网友就挺激动,在评论区里直接开怼:“凭什么缴了40年养老保险的,和那些只缴了15年最低年限的,在定额调整部分拿的钱一样多?这不就是明摆着鼓励大家少缴点吗?”这话刚说完,下面就有人反驳他:“你光看见定额调整一样了,咋不算算挂钩调整那部分呢?人家缴40年工龄的,光工龄挂钩这一项,就比缴15年的多拿(40-15)乘以0.7=17.5块呢,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更有细心的网友,直接拿出纸笔(或者说在计算器上按)给算得明明白白:“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假设两个人,养老金都是3000块一个月,一个人缴了15年,另一个人缴了40年。那缴15年的,他涨的钱就是定额29块,加上工龄挂钩15乘以0.7=10.5块,再加上养老金挂钩3000乘以0.66%=19.8块,三样加起来29+10.5+19.8=59.3块。而那个缴40年的呢,就是29块定额,加上40乘以0.7=28块工龄挂钩,再加上19.8块养老金挂钩,总共是29+28+19.8=76.8块。你看,这不还是缴得多、缴得久的人拿得多嘛,多缴多得这个原则还是在的。”
其实啊,咱们养老金调整这个政策,它的心思说白了就是想让那些养老金水平比较低的退休人员,日子能过得稍微宽裕一点,手头能松快一些。
就像隔壁市的赵师傅,他每个月养老金才1800块,这次调整完,他能拿到的钱是这么算的:定额29块,加上他20年工龄的挂钩20乘以0.7=14块,再加上养老金1800乘以0.66%=11.88块,加起来29+14+11.88=54.88块,涨幅差不多到了3.05%。
别小看这54块多,对赵师傅来说,差不多够他每个月多买两袋大米了,家里的米袋子就能更鼓一点。
而那些养老金过万的,比如说以前单位里的王局长,他退休后养老金高,这次调整,他的算法就是29块(定额)加上42年工龄的挂钩42乘以0.7=29.4块,再加上养老金10000乘以0.66%=66块,总共是29+29.4+66=124.4块,涨幅大概是1.24%。
不过话说回来,王局长本来养老金就高,日子过得也宽裕,少涨这么一点,对他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
7月31号,这可是养老金补发的截止日子,要是过了这天,你的钱还没到账,那可得赶紧去银行APP上查查,或者干脆跑趟银行问问清楚,别耽误了事儿。
这两天在小区里,听有的大爷大妈聊天,有个大爷就乐呵着说:“我那笔钱啊,上午就到账了,手机‘叮’一响,我手都有点抖,赶紧点开看,生怕看错了数。”也有人看得开,笑着说:“嗨,涨多涨少,那不都是白给的肉嘛,总比一分钱不涨强吧,有总比没有好。”说到底,这养老金调整就跟咱们过年家里切蛋糕似的,一大块蛋糕,家里老老小小都得顾及到,既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分到一块,都能尝尝甜头,又得稍微偏向一下那些平时吃得少、条件不那么好的,让他们也能多吃两口。
虽然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不公平,自己拿少了,心里有点不痛快,但这政策里面藏着的那份暖心,那份想让大家都过得好一点的心思,其实就体现在这些细致的调整里了。
最后啊,给大伙儿支个实在招儿:要是你自己怎么算也算不明白自己的养老金到底涨了多少,或者对这个调整有啥疑问,别自己在那儿瞎琢磨,更别跟邻居瞎打听传闲话,直接打那个全国统一的社保咨询电话12333,拨通了之后,报上自己的身份证号,那边的工作人员会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给你算明白,解释清楚。
就像我们小区那个管账的刘姐说的:“咱们呀,别老是眼睛盯着别人家涨了多少,比来比去的,自己的钱算明白了,拿到手了,心里踏实就行。养老金这东西,就像老祖宗说的,细水长流,稳稳当当的,比啥都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可不是嘛,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每个月养老金多个几十块,少个几十块,只要身体健健康康的,每天乐乐呵呵的,那比啥都实在,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