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事儿,挺耐人寻味的。
最近总能瞅见“去魅消费”的梗。
啥意思?
就是Z世代不再笃信顶奢,开始拥趸平替,甚至直接拥入中古市场。
一边嚷嚷“消费收缩”,一边又在云端卖场里挥金如土,这番操作,是不是有点雾里看花?
照例说,日子殷实了,咱老百姓不是该更乐意拆箱验货才对?
可眼下,精打细算好像成了新风尚。
这背后的门道,恐怕没那么直白。
先聊聊这“消费收缩”。
瞅着像是囊中羞涩了。
但掂量掂量,果真是荷包告急吗?
也未必见得。
这届后生,撷取资讯的甬道忒多了。
早年间的信息差,让那些个头部品牌能轻巧收割“信徒税”。
现在呢?
配方、匠艺、性价比,一搜溜到家。
信息扁平化了,虚高身价自然就泄气了。
你瞧,某薯上各路测评,把大牌扒得体无完肤。
达人们告诉你,这几百大洋的琼浆玉液,跟那几十块的“咱货”成份八九不离十。
甚或有些“咱货”,用料比大牌还扎实。
你还会傻了吧唧地去接盘大牌吗?
当然,也有人嘀咕,买大牌图个“颜面”。
可眼下,后生们不怎么吃这套了。
比起醒目Logo,他们更在意别具一格。
与其砸锅卖铁入一件撞款率爆表的潮品,不如淘一件绝无仅有的旧物,更能标榜自己的格调。
再瞅瞅这“云端挥金”。
这跟“消费收缩”是不是有点南辕北辙?
其实不然。
云端卖场里的货,不少都是“跳楼价”。
但套路也深不见底,主播们用三寸不烂之舌,炮制一种“不抢就亏”的幻觉。
再佐以限时秒杀、低价冲量等花招,让人血脉贲张,不由分说就点了支付。
这种置办,与其说是力图卓越品质,不如说是企图攫取一种“捡漏”的快感。
很多时候,囤回来的东西八成用不上,但就是觉着“不拿下就血亏”。
是以,这“去魅消费”的背后,实则是诸般因素交织共振的产物。
既有经济下行的压茬,也有信息透明催生的审慎,更有商家拿捏人性的罅隙,布设消费迷阵。
那这般现象,于社会有何涟漪?
其一,对顶奢而言,是个踫撞。
往昔躺赢的局面怕是行将作古。
想要续命,就得卸下包袱,着力夯实产品力,而不是靠溢美之词和Logo加持。
其二,对“咱货”而言,是个契机。
只要能拿捏到位,雕琢品牌形象,就能赢得更多后生的青睐。
还有一点,颇为关键。
这股消费潮,也映照出社会心绪的流变。
年轻人不再一味逐利,开始更眷顾自我,更具智慧地消费。
这或许是一种嬗变。
当然,也别忘了对消费陷阱抱持戒心。
审慎消费,不是偃旗息鼓,而是要量体裁衣,做出明达的抉择。
别被那些“不买就亏”的鬼话蛊惑了,真正紧要的,是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沦为他人目光的囚徒。
当我们惯性地将缘由归咎于“经济乏力”时,是否疏忽了Z世代消费观的更弦易辙?
或许,他们只是想用更玲珑的方式,把银子砸在刀刃上罢了。
末了,再回味这“去魅消费”。
它宛若一面明镜,映出了社会的焦灼,也映出了后生的洞明。
未来走向何方?
谁也无法断言。
但有桩事毋庸置疑,消费这档子事,会益发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