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球还在热议金砖国家扩容带来的“去西方化”趋势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一句话,犹如一记重锤落地:“这回,金砖国家要动真格了。”他宣布,金砖国家将暂时搁置进一步扩张计划,转而集中精力巩固现有机制、深化务实合作。这一表态,既出人意料,又合乎逻辑,标志着金砖合作进入一个“由量变转为质变”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下,金砖国家的每一步动作,都牵动着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神经。暂停扩容,看似收缩,实则是在为“更大的棋局”蓄势。
自2023年金砖峰会宣布吸纳沙特、伊朗、埃及、阿联酋、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为新成员以来,“金砖+”的格局曾一度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的标志。短短一年内,又有数十个国家递交加入申请,包括尼日利亚、印尼、土耳其等区域大国。金砖扩容之势,看似势不可挡。
然而,就在此时,拉夫罗夫代表俄方发声:“暂停接收新成员。”这绝非一时兴起。
表面原因是协调成本过高——每增加一个新成员,都需协调更多利益诉求、政治立场与发展阶段。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金砖国家意识到,如果不能在规则制定、经济协同与内部治理上先形成真正的合力,再多的“成员”也只是数字。
扩容虽然声势浩大,但金砖真正要的,是“打造全球南方的议事平台”,而不是“非西方国家的大杂烩”。换句话说,是时候从“朋友圈拓展”转向“核心能力建设”了。
令人意外的是,扩容放缓,反而强化了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存在感。
首先,从投资与金融视角来看,金砖合作银行(NDB)已成为多边融资的重要渠道。随着美元霸权体系不断遭受挑战,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希望摆脱对传统机构如IMF和世界银行的依赖,转向以金砖为代表的“非西方金融替代选项”。
暂停扩容,意味着金砖将更加聚焦货币结算体系、金融合作机制的构建。比如,推进本币结算、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脱美元贸易结算等议题,将成为未来阶段的主旋律。这些举措的直接后果,是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独大”模式的进一步警惕。
其次,贸易合作也在加速“去美元化”。中俄、印俄、伊中等双边贸易越来越多采用本币结算。金砖机制不再只是一个对话平台,而成为现实中推动贸易结构变化的关键力量。暂停扩容,是为了让这些已有机制真正落地见效。
拉夫罗夫所说的“动真格”,不仅是言语上的强硬,更是对未来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清醒判断。金砖国家作为发展中世界的重要代表,正面临三个层面的挑战:首先全球治理失衡:联合国、世贸组织等机构在应对新兴市场诉求时力不从心,西方国家仍主导议程设定,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严重不足。金砖国家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再平衡”中,承担着天然责任。其次制度内部分化严重:虽然同属“金砖”,但中国与巴西、印度与俄罗斯之间存在不少政治立场与发展路径的分歧。若不能在内部达成更紧密协调,扩容只会加剧分歧。最后西方舆论压制与战略围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金砖扩容表示出“战略戒备”,并不断通过G7、AUKUS、IPEF等机制围堵发展中世界的集体自主发展。此背景下,金砖国家更需巩固内部基础,提升统一对外能力。
“动真格”即是要摆脱“松散论坛”标签,迈向制度化合作体。而这,恰恰需要冷静的战略节奏,而不是一味的加人。
虽然扩容暂停,但金砖未来的发展路径仍有多个关键看点:建立覆盖金砖国家的多边本币结算体系,是当前的重点。这一机制一旦成型,将为成员国绕开美元、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实质支持。部分金砖国家提议建立“南南贸易特别通道”,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同盟,强化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这种机制将削弱WTO目前对发展中世界的约束。无论是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还是数字主权,金砖都在积极表态。但缺少联合立场和议程设置能力。未来,如何在G20等多边舞台上形成“金砖共识”,将是衡量其实力的标志。
拉夫罗夫的一句话,打破了外界对金砖“疯狂扩容”的幻想,也揭示了这场地缘经济游戏背后的冷静博弈。
暂停,并不是停下脚步,而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金砖国家若想真正成为影响全球格局的力量,就必须学会“慢下来”,打好基础、统一规则、锻造信任。
“动真格”不是一时的口号,而是一次战略转型的开始。当金砖国家不再依赖“人多势众”来彰显存在感,而是在规则制定、体系搭建、话语建构中真正立足于全球舞台,那才是真正的动真格。
未来的世界,不只由西方书写。也许金砖,就是另一支执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