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签来华外国友人回国后竟出现难以适应的现象

 136    |      2025-07-24 16:21

风向大变!首批享受来华免签政策的外国朋友回国后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现象。

一个外国人下了飞机后,因为某些原因哭了,然后直接把免签停留的机票改成了长期居住的申请。

这届老外彻底栽在中国手里了。

一开始觉得机场的整洁只是装装样子,没想到就连城中村的公共厕所都装上了空调。

现在付款只要扫一扫,连地铁里的小学生都用智能手表买烤肠了。

有个德国游客做了一个实验,他把手机放在共享单车的篮子里两小时后回来发现手机还在那里。

这安全感让从巴黎来的女孩感到非常安心,几乎要融化了。

晚上十二点去楼下吃烧烤是常事,再来一份四川火锅配上冰粉,整个人都舒畅了。

有个在英国吃冷三明治的朋友发推特说:现在看到薯条感觉就像在吃橡皮。

一位韩国博主因为在超市拍了一个西瓜的价格标签发到ins上,结果评论区里被很多网友骂,最后甚至导致她关闭了网站。

最厉害的是免签到期后的那些巧妙做法。

有人急匆匆跑到警察局打听投资移民的事,而西班牙小伙子则直接去火锅店应聘做拉面师傅。

网上出现了很多教程视频:《教你如何利用商务签证续签》《向警察求助时的各种巧妙方法》。

高铁变成了大家争相称赞的热门话题。

瑞士人精确计算车速,日本人仔细测量座位间的距离,美国人则实时分享卫生间里卷纸的厚度。

大家一齐变成了校园里的宣传小能手,推特上的话题热度甚至超过了文旅局的工作目标。

一位旅游达人本来打算制作一段揭秘性质的视频,没想到最后却连续发布了二十多条关于夜市烤茄子的内容。

戒断症状比分手还难受。回到纽约后,吐槽地铁闸机像古董,澳洲大妈拿着硬币怀念扫码支付。意大利情侣回国第一周报警三次——楼下披萨店太吵,以为是黑帮打斗。

最近各国领事馆都挤满了人。有个法国小伙子申请签证的理由是“学包小笼包”,一个荷兰妹子则写“需要针灸续命”。最夸张的是一个迪拜的大富豪,直接雇人排队办十年签证:“每次过境签的240小时不够治我的相思病。”

之前批评的声音现在都消失了。BBC记者在北京胡同吃饭时全程没有说话,CNN主播在杭州直播时,支付宝的声音不小心被录了进去。网友们截图开玩笑说:西方记者的专业精神终于败给了生煎包的香味。

西瓜成了全球热门商品。泰国的一位网红推广中国的甜瓜,结果被网友指责为炫耀财富。而在中东地区,有钱人不惜花费重金空运中国的8424西瓜来庆祝斋月。日本和韩国的超市里,贴着“山东产西瓜”的标签,价格比平时高出三倍,顾客们还在评论区留言求代购。

最让人尴尬的是台湾某网红,他在直播中批评大陆游客挤满了景点,结果被拍到在柳州疯狂吃螺蛳粉。网友们发现,他在另一个Instagram账号上全是高铁自拍,并配文说:“原来从台北到福州比上班通勤还快”。

每次免签名单更新,外网就会多出一批爱国的中国人。沙特的富人们组团来考察沙县小吃,挪威的极光导游改行带游客体验张家界的玻璃桥。就连俄语区也流行起新词\"китайский детокс\"——指的是回国后看到自家厨房就想砸掉的戒断期。

这次真的不是靠钱解决问题。安全感和生活的气息是买不到的,虽然移动支付和美食享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当外国人也开始用“打工人”来自嘲,用“绝绝子”来夸赞煎饼果子时,我们的文化反向输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