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锦绣芳华》的观众估计都有同感——魏哲鸣演的“刘畅”越往后看越扎心。这角色最开始也就是个有点野心的年轻官员,谁能想到越往后越“疯”,到最后连观众都得倒抽冷气:这哪是单纯的反派?分明是被命运推着走的“疯批清醒者”。
前半段刘畅黑化还算克制,跟宁王合作时总留着三分底线,比如给百姓办粮仓的事儿,他明面上应了宁王的条件,背地里却偷偷多拨了两成粮食。那时候看他,像根绷紧的弦,心里还装着“当清官”的念头。可到了后半段,尤其是蒋长扬“死”了之后,这根弦“啪”地断了——给宁王出的主意一个比一个狠,毒计里裹着算计,连自己人都坑,可你盯着他眼睛看,又能品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他不是单纯的坏,是“不得不坏”。
有场戏特别戳我:刘畅站在宁王府的屋檐下,手里攥着蒋长扬的遗物,雨顺着瓦檐往下淌,他脸上没表情,可手指把那方帕子绞成了麻花。这时候弹幕刷“原来他早不是当年的刘畅了”,我突然懂了——这演员把角色心里那道裂缝演活了。从“想做好官”到“只能做恶人”,中间的挣扎全藏在细节里,不是靠吼两句“我是疯批”就能演出来的。
说起来,魏哲鸣能把刘畅演成这样,跟他自个儿经历脱不了干系。他是山东人,咱都知道山东人骨子里带着股实在劲儿,这种实在不是木讷,是对“真假”特别敏感。他上大学在天津,天津人特有的幽默和烟火气,让他对人性里的“拧巴”更能感同身受。后来考了北京编制,又在娱乐圈摸爬滚打这些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对“体制内”的规则、官场的生存法则门儿清。这些经历搁一块儿,就像给刘畅这个角色打了层地基——他知道一个想做好官的人,被现实逼到绝境时会怎么挣扎,会怎么在“善”和“恶”之间找平衡。
现在好多演员演“疯批”容易用力过猛,要么歇斯底里喊打喊杀,要么装深沉玩忧郁。可魏哲鸣不一样,他的“疯批”是有根有据的。就像刘畅给宁王递毒酒那场戏,他举着酒壶的手稳得像块石头,可说话时眼皮跳了两下,喉结滚动了一下——这细微的抖动,比任何台词都说明他心里在滴血。这种“收着演”的疯批,反而比“炸着演”更让人后怕,因为你知道,这不是角色疯了,是现实把他逼疯了。
追完最近的几集,我翻了翻弹幕,有人说“魏哲鸣把刘畅演活了,这角色能进今年古装剧十大复杂角色”。我觉得这话不夸张。现在观众看剧可精了,光靠脸蛋儿和营销撑不起角色,得有真本事。魏哲鸣这次算是用演技证明了自己:好演员的魅力,从来不是靠“帅”或者“红”,而是靠把角色“吃透”了,再原原本本端给观众。
说到底,刘畅这个角色能立住,是因为魏哲鸣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都揉进去了。他演的不是“疯批”,是一个被时代、被命运推着走的普通人——只不过这个普通人,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