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临沂:板垣钢军雪夜惨败杂牌拼命队

 153    |      2025-07-30 09:32

铁与血的临沂:板垣“钢军”折戟杂牌拼命队,雪夜里大刀红绸照残垣

山东临沂的三月,常年风大,河边的杨树叶子还没抽芽。1938年春天,一列日军步兵队刚进沂河边,鞋跟还没沾干,村里老李头在地头骂骂咧咧:“又要跑了,庄稼全毁。”没人理他,炊事兵在土坡上挖灶眼,炖了一锅杂粮,锅盖咣当响,鬼子就在坡下扎营。

那年头,谁也没想过临沂会成了生死关口。日军第五师团——板垣“钢军”,装备齐整,号称无坚不摧。可他们遇见的守城队伍,不是中央的兵,不是穿德式军装的嫡系,是庞炳勋和张自忠手下东拼西凑的杂牌队。临沂大集边,民谣唱过:“没枪没炮,照样打鬼子,城头草,城下骨,咱临沂人不服输。”

据村里老郑讲,打仗那几天,东门外的李家井只剩血水,连狗都不敢过去。庞炳勋的部队军号杂乱,补给断线,伤兵用裹腿当绷带。张自忠带着大刀队赶夜路,天还没亮,红绸布条扎在刀把上,全军九十里急行没拉下一个。有人说,张自忠当晚在土庙里烤了一锅地瓜,分给了刚进城的兵。兵还没吃完,城墙那边就轰起炮响,灰布棉衣烤得冒烟。

临沂一带土路泥泞,山道狭窄。援军只能绕道抱犊崮,夜里雪没化,兵在冰碴子里打滚。张自忠的人是从峄县那边来的,途中翻过三道岭,路上打碎了一口大锅,士兵就用树枝烤干粮。老曹家二姨太当年给部队送菜包子,说是被鬼子哨兵当成了地雷,差点没命。

前线指挥部设在西关老祠堂。庞炳勋接到李宗仁的电报,说“若无援军,即将全军覆没”。那天晚上,庞炳勋关了油灯,靠在墙根说:“咱这是拼命,不是打仗。”他的参谋姓陈,湖北人,后来在家书里写,临沂那几天“睡觉连靴子都不敢脱”。

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外号“钢军”,陆大出身,惯于强攻。攻城前搞了三轮试探,推测守军“组织混乱,防御疏松”,计划三日拿下临沂。结果第一天就碰了铁板,庞部两个团死守沂河东岸,十小时退了一线,伤亡超三成,弹药快打光。炮弹炸塌了南门瓮城,东城墙头还支着一门老山炮,是光绪年间留下的。

夜里,张自忠和庞炳勋在祠堂炕头分兵。张自忠说:“我带大刀队先打鬼子侧翼,你守住正面。”庞炳勋点了根烟,烟灰掉在地图上。那天夜里,张部38师先遣队进了城,“红绸大刀”成了临沂巷子的传说。

1938年3月12日晚,张自忠决定主动突袭。132师以两个营夜里摸进东南村落,割断了日军补给线。这种打法,后来叫“夜刀袭营”,红绸布就是识别记号。老兵回忆,哨子三响后,三百步冲锋不许开枪,全靠大刀拼杀。鬼子营地灯火一亮,巷道里全是喊杀声,红绸晃眼。老街上的余老太太说,第二天清早,看到南关巷口挂着几条红布条,血迹还没干。

日军坂本支队被合围,板垣改用重炮掩护撤退。沂河两岸三天火光不断,老张村的鸡都吓得不下蛋。战地医院缺药,军医死伤过半,剩下的兵用裹腿包伤口。有人把战马宰了,煮成肉汤分给伤员。

有个细节少有人记:当时庞炳勋的副官找来乡里木匠,夜里赶制了五十多个木牌,写着“烈士”,第二天悄悄插在西郊土丘。后来风吹日晒,牌子都烂了,地头成了无名坟。

战事结束时,第59军撤出临沂,张自忠留下一队伤兵守着西门。庞炳勋部伤亡七成,132师只剩两连人,38师先遣队“夜刀战”死了173人,负伤302人。可临沂没丢,日军被迫单线推进。第五师团从此再没敢硬攻中国守军防线。

坊间曾流传,张自忠在临沂西门外丢了一只皮靴,后来打台儿庄时还念叨“临沂的雪、皮靴、红绸,一辈子忘不了”。有学者说,临沂战役让日军进攻节奏足足慢了十天,为台儿庄大战赢得宝贵时间。日军自己记载:“临沂守军顽强,补给线屡遭破坏,部队疲惫。”(据鲁南老档案馆藏)

庞炳勋战后无庆功,西郊三处黄土丘埋着阵亡将士,无碑、无标识。老城墙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人捡到当年残破的刀鞘。

至于“杂牌军”,其实谁不是临时拼凑?张自忠的副官后来在家书里写:“咱们不是正规军,可咱拼得起命。”老百姓说“钢军是铁,咱是命,命硬铁也怕。”

多年后,临沂东关街口开了家小饭馆,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照片里,几个灰布棉衣的士兵蹲在城墙边,手里抓着馒头和冷咸菜。老板娘说,那是她大伯,当年夜里跑去给兵送水,回来时只剩一只鞋。至今下雪天,她还会在门口撒一把红布条,说是给英灵认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鲁南老档案馆藏、村民口述、临沂地方志、家族回忆、临沂战役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