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妈一怀孕,月子没出就把亲妈请来;孩子一断奶,就让姥姥住家里全天候带娃。
这看起来是顺理成章。
实际上,有多少姥姥,是咬牙撑着走完带娃这条路的?
跟一位宝妈聊天时,她跟我说:“如果条件允许,真别让姥姥全职带娃。”
她讲了4点,都是实情。
一:身份尴尬,出力再多也是“外人”
姥姥看似是亲妈,可在女儿的家庭里,她其实是个“外来人”。
女儿家的事情,她能管,但又不能管太多;
管多了,女婿不高兴;
不管,又好像你不负责任。
姥姥就是夹在“亲妈”和“外人”之间的尴尬角色。
比如我邻居李姨,她帮女儿带外孙,每天从早到晚,做饭、带孩子、搞卫生,什么都做得好好的。
可每次一家人吃饭,女婿总是客客气气让她先吃,可真有大事商量时,他从来不问李姨的意见。
有次聊到给外孙报课外班,李姨心疼孩子,说这么小就给报班,多累啊,让他多玩两年再报吧。
女婿却直接来了一句:“妈,您就带好孩子,这种事情,我和孩子妈决定。”
那一刻李姨明白了,在这个家里,她虽然是“妈”,实际上却没她说话的份儿。
二:姥姥带大的孩子,长大了未必跟你亲
很多姥姥都想:自己辛苦帮女儿带娃,虽然累,但心里甜着呢,孩子肯定最亲自己了。
但现实往往是,你带大的孩子未必真的和你最亲。
因为你毕竟不是他的“家长”,情感上也很难长期占据核心位置。
我邻居李姨当初给女儿带娃,一带就是八年,从襁褓一直带到小学二年级。
外孙小时候特别粘她,睡觉非得抱着李姨的胳膊才踏实。
街坊邻居都说:“这孩子啊,跟姥姥亲,长大了肯定最孝顺姥姥。”
李姨听了心里可舒坦了,她觉得自己为这孩子付出多少都值了。
可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上小学之后,情况却悄悄变了。
女儿女婿工作没那么忙了,就开始自己带孩子。起初李姨挺高兴,觉得自己总算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她很快就发现,孩子渐渐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亲热了。
以前天天喊着“姥姥陪我”,现在李姨主动打电话问外孙:“周末想不想来姥姥家玩啊?”
孩子却常常说:“不去了,去你那不好玩。”
最让李姨失落的,是孩子生日那次。
以前每年都是李姨给孩子做蛋糕、买新衣服,外孙总是甜甜地抱着她说:“我最爱姥姥了!”
可有一次生日,孩子爸妈办了聚会,请了朋友同学,却没邀请李姨。
事后女儿解释说:“都是一群孩子,吵吵闹闹,这不怕打扰你清净嘛。”
李姨听完,心里说不出的难受,突然感觉,孩子的世界,自己已经融不进去了,成了个“外人”。
她跟我妈聊天时说:“以前觉得,外孙就是自己孩子一样,现在才知道,原来我始终只是‘帮忙’的,到底不是真正的家长。”
其实李姨的经历很常见,姥姥带娃投入得深,却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情感回报。
你付出的情感越多,等孩子长大时,来往少了,心里那份落差就越大。
三:管孩子没权力,说多了还讨嫌
姥姥带娃,还有个特别委屈的地方,就是孩子你能管,但又不能管多了。
孩子教育的问题,若奶奶管,儿子儿媳可能会听几句;孩子妈妈管,那就是天经地义。
可是姥姥要是跟女儿、尤其是女婿,在管孩子这事上有分歧,就特别容易让人心里不痛快。
哪怕谁都没明说,但姥姥自己心里最清楚,那感觉就是:“孩子是我们家的,你还是少操点心吧。”
我家楼下有个吴姨,女儿工作忙,她帮着带了3年孙子。
平时孩子淘气,吴姨稍微批评几句,女儿还算理解,可女婿就脸色难看了:“妈,您别老是这么凶他,凶多了人都不活跃了。”
后来孩子渐渐大了,更不听姥姥的。
有一天,孩子当着外人的面直接说:“你管那么多干嘛?你回去!”
这句话,把吴姨气得两天没睡好觉。
吴姨跟我说:“我这算什么呀,辛苦了几年,结果连口都开不了了。”
教育没话语权,姥姥带娃,就成了费力不讨好的活。
你操的心越多,别人越觉得你烦。
四:一碗水难端平
姥姥帮女儿带娃,看起来没啥问题,可长期下来,却可能造成“两个家族”的矛盾。
你帮了女儿家,那儿媳家咋办?
儿媳的婆婆(也就是奶奶)心里能舒服吗?
原本和谐的家庭,就因为你带娃太多,反倒变复杂了。
我们村的张姨,就是典型例子。
她女儿先一年生娃,她帮女儿带。
等外孙快一岁时,孙子出生了。这时候,两边都让她带。
回去带孙子吧,女儿这边夫妻俩上班,公婆离得远,女儿需要她。
接着带外孙吧,儿媳肯定闹意见。
左右为难。
最后,她还是回去带了孙子。女儿虽然没说什么,但她知道,女儿心里,到底是有怨言的。
姥姥帮带娃,不是简单的家庭事儿,很容易影响两个家庭的关系。
但不管是姥姥带娃,还是奶奶带娃,她们付出的,不只是力气,还有心血。
我们年轻人,不能把所有责任全压在老人身上。
无论她们谁带娃,都要互相体谅、多些感激。
愿每一个姥姥,都能被善待,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