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进档案馆?这波操作看不懂!”青岛某机关食堂里,小王刷到新闻差点噎住。隔壁老干部老李抿了口茶:“年轻人,这叫干部流转的智慧,懂不?”
47岁的周科完成了他仕途的“冷热交替”。这位曾掌舵莱西市的经济学硕士,2025年6月底悄然现身青岛市档案馆馆长办公室。官方信息显示,他不仅要管档案库房,还得抓党建、党风廉政和意识形态——这担子可比想象中沉得多。
档案库房里的“高配”掌门推开青岛市档案馆厚重的防紫外线库房门,眼前景象颠覆认知:恒温恒湿的智能库房占地5400平方米,23层密集架藏着康熙十年的《施麦秸簿》,乾隆年间的《即墨县志》在防磁柜里沉睡。这座挂着“国家一级档案馆”牌子的机构,早不是旧纸堆的代名词。去年其工商馆刚拿下全国优质工程奖,数字档案系统能同时服务2000人在线查档。
周科的履历与档案管理看似不搭界。2020年他执掌青岛市城管局时,正是“地摊经济”风口浪尖;2022年主政莱西后,顶着-4.54%人口自然增长率压力,硬是把农村居民收入拉高5.9%。如今转战故纸堆,有基层干部嘀咕:“让干过实职正处的干部管档案,是不是大材小用?”
干部流转的“鲶鱼效应”在发酵就在周科调任公示当天,莱西市长刘瑛拟任县(市、区)委书记的消息同步发布。这种“接力棒”式调整暗合组织工作新逻辑:山东某市委组织部干部老张透露:“现在讲究复合型履历,经济干部抓文化、党务干部管民生,跨界反而能破内卷。”
这种流动早有端倪。去年某省会城市商务局长调任地方志办公室,三个月后推出《老字号数字化图谱》,用商业思维盘活百年品牌史料。青岛档案馆也不是养老地——其承担的“城市记忆工程”,正需要周科这类有基层治理经验的干部,把散落民间的抗疫档案、乡村振兴影像收进历史谱系。
黄盒子里的城市心跳在档案馆三楼“工商记忆”展厅,海尔1984年创业申请书的扫描件旁,新添了莱西马连庄甜瓜产销档案。周科到任首周,要求增补特色农业档案专柜:“田埂里的改革,不该比工厂里的变革低半头。”
青岛大学教授赵明在档案论坛上指出:“数字时代,档案馆早变成城市CPU。杭州亚运会数字博物馆八成素材来自档案系统,成都去年靠婚姻登记档案大数据,把离婚调解率提了三十个百分点。”当年轻人在直播间翻找家族老照片修复服务,当企业靠着五十年前的工艺档案打赢专利官司,档案工作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
“冷板凳”坐出热效应的可能档案库房的除尘系统嗡嗡作响,像在回应外界质疑。周科的新办公室挂着“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铜牌,电脑里存着236.7万卷档案的分布式存储图。他分管的信息技术处,最近正和华为攻关档案区块链存证,试图用当年搞城市管理的智慧破解历史数据确权难题。
“谁说管档案就是退二线?”档案馆90后馆员小林展示着刚上线的“胶东解放区电子档案库”,“周馆昨天还和我们抠细节,非要把支前民工的方言口述加进智能检索词库。”
从拆违建到修古籍,从抓GDP到护康熙文书,干部流转的辩证法藏在角色转换里。当组织部的调令遇上数字时代的档案库,碰撞出的火花可能比想象中更耀眼。那些标注着密级的卷宗和泛黄的图纸,正在等待新掌门用改革破译岁月密码。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能吏”遇见“故纸”,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