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干部便成为决定性的关键力量。在东北解放战争这一局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一原则体现得尤为突出。
首要之策是迅速行动。无论是做出战略决策,还是派遣精锐部队,都应迅速进行。从决策确定到实际部署,东北地区的实践表明,仅需短短一日即可完成。
1945年9月14日,在详细审阅了东北前线同志的汇报之后,我党政治局于延安紧急召开会议。会议作出决定,派遣两万名干部以及十万人的军队,全力以赴抢夺东北的战略要地。同时,宣布即刻成立以彭真担任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等同志为委员的东北局。
这标志着东北局的1.0版。当然,后续还将迎来一系列的版本迭代。
那晚的活动便就此展开,翌日拂晓,彭真、陈云等要员便踏上征程,乘坐飞机飞往东北方向。
第十八集团军少将政委。
与此同时,众多指挥员纷纷从各地解放区出发,急速奔赴东北。
101部队与萧劲光原计划前往山东军区任职,那里驻扎的部队大多源自八路军115师的壮大,也是101部队的根基之地。然而,在抵达河南濮阳之际,他们忽然接到指令,便立刻转向北方进发。
罗荣桓此时身体状况堪忧,肾病严重,甚至出现了尿血的症状。他在山东龙口,被众人小心翼翼地抬上了驶向大连的小型汽船。就在即将靠岸之际,船只不幸遭遇苏军拦截。我们随行的同仁向苏军战士们说道:
达瓦里希,船上坐定的是一位中共中央的委员。
这些党内精英们投身闯关东的征程,犹如八仙过海,各展其能,各显神通。然而,驾驭风浪的并非仙界神仙,而是我们党内的各位中央委员。
在整个东北解放战争的过程中,陆续派遣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总计约二十位,这一数字约占当时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成员的三分之一。中央对东北的投入可谓深重。
图示1946年东北局会议。
既然如此,一个疑问浮现:派遣众多中央委员,他们究竟将发挥何种影响?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以陈云为核心的实例进行阐述。
陈云同志的形象颇具个性。其独特之处在于,从外貌来看,他宛若一位柔弱的学者,言谈间流露出吴地温婉的口音,且身体状态不佳,他自己戏称自己为“木炭汽车”。然而,在党内,他的声望却极为崇高,众多能力出众的同志都对他心生敬意,对他充满钦佩。
他的声望源自何处?归根结底,源于实战的磨砺。
他虽看似柔弱不禁风,然而在东北的寒风中,他亦曾勇敢地挑战过一场逆境之战。
那是在1946年,对于东北的全体团队而言,这一年无疑是处于低谷之中。在四平保卫战之后,101部队的主力撤退至松花江北岸。昔日,这片地域被称为北满,涵盖了辽阔的黑龙江流域。在此地,情况相对而言较为稳定,根据地规模亦颇为可观。部队在此扎根,开展土地改革、剿灭土匪,逐步巩固了自身的立足点。
南满情况令人担忧。
南满地区面积本就狭小,主要涵盖现今的辽宁丹东、吉林通化等地,位于中朝边境的狭长地带。在那个时期,北满和南满的根据地被国民党军队所分割,使得南满孤立无援,兵力亦相对薄弱,仅有萧华所指挥的辽东军区部队以及东北民主联军的三纵、四纵。
国民党亦有其战略部署。他们所采纳的策略为“先南后北,攻守兼备”,意即首先集中资源攻克南满,待此障碍清除后,便能无后顾之忧,进而全力进攻北满的核心地带。
他们如此思考,亦如此行动。
1946年10月,国民党动用九个师的强大兵力,对我南满地区发起大规模攻势,致使我方根据地急剧缩减,仅剩临江等数座县城得以坚守,整体控制区域不过一百余平方公里。
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集结了四万余人的庞大队伍。正值严冬时节,吃饭与保暖已是难题,更遑论战斗。此时,我们的战术亦存在不足,未能集中优势兵力,要么遭遇击退,要么仅能将敌人击溃,难以实现全歼,更别提缴获物资。
无战果,士气必降。
得知这一状况,101号部队的心情焦急如焚。此刻,东北局已经升级至2.0版本,101号部队肩负重任,不仅担任东北局的党委书记,还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实现了党政军的全面领导,这一配置极大地便利了指挥的统一协调和战略部署的贯彻执行。
他召集东北局的同仁召开会议,会上将南满地区的困境一一列举。陈云毅然决然地自告奋勇,志愿前往南满开展工作。与他一同主动请缨的,还有萧劲光。他们一文一武,携手并肩,共同踏上了前往南满挑战逆境的征程。
101随即向中央发送人事安排的电报,电文明确指出:经慎重决策,特任命陈云、萧劲光两位同志担任南满地区的领导职务。
免得南满垮台。
此篇章沿袭了101的文风。主席的回应同样简洁明了:
陈云任南满书记兼政委,速赴任。
陈、萧南征,肩负着东总的战略指令。此指令明确要求部队务必坚守南满,绝不能有所退让。其中的道理一目了然:若南满防线一旦不保,北满大本营所承受的压力将显著增强。这已不再仅仅是南满失守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东北局势能否稳固的关键。
陈云、萧劲光南满合影。
陈、萧抵达南满后,发现问题的具体程度远超他们的预期。
由于缺少棉衣和棉鞋,众多官兵遭受了严重的冻伤。他们所食用的,不过是冻得坚硬如石的黑窝头和酸涩的酸菜。然而,更大的困境在于,面对这样的境况,许多官兵开始认定南满已无希望可言。陈、萧二人得知,南满部队的指挥员已经做好了撤离根据地的准备,打算将部队转移至北满。
在逆境中如何扭转局势?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找到突破口。萧劲光负责军事事务,他建议主动发起战斗,以此激发部队的士气。尽管如此,他的提议并未得到批准。
对于任何团队而言,内部的动荡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一旦团队中的人心涣散,便难以有效领导与凝聚。
陈云言:此乃他生平最艰苦之刻。
当前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作用尤为明显。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确保战略得以实施。而深入阐述战略,本身便是一项复杂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直面团队,用他们易于理解且乐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沟通。
萧劲光着手开展这一任务。他对指挥员们指出,南满地区的坚守是可行的,但必须经历数轮周旋与往复。
犹如武松与猛虎的激烈交锋,一番番你来我往的激烈搏斗。
一番话语,竟引发了满堂的欢笑。萧劲光大将在其回忆录中坦言,那瞬间竟成了众人笑谈的焦点。
借助寓言来引导思想,无疑是思想工作中的一个有效策略。然而,深入考量,萧劲光所用的寓言似乎并不十分恰当。一方面,将敌人比作老虎显然不太妥当,老虎以捕食为生,这样的比喻反而可能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斗争描述听起来令人疲惫不堪。
萧劲光只得请陈云。
1946年12月13日,陈云在漫天飞雪中抵达了位于现今吉林省浑江市境内的七道江前线指挥部。对于南满战局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逆转局势的决定性会议,被后世铭记为“七道江会议”。
在会议的首日,陈云缄口不言,这恰是最为适宜。
引领与会者依次发言,确保他们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这是主持会议的关键技巧之一。此举不仅有助于主持人全面把握众人的见解,还能为自己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避免率先发言,以免后续意见不被接受,陷入被动局面。
待众人依次发言完毕,陈云便开始发言。他的开场并无特别之处,依旧采用了打比方的手法。然而,与众人所用的老虎不同,他的比喻对象乃是一头牛。
陈云指出,为何我们必须坚守南满的斗争?在东北,敌人宛如一头牛,其头部和躯体朝向了北满,却在南满留下了一条尾巴。若我们放松对这条尾巴的牵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头牛狂躁地冲撞而来,南满地区的安全已无法保障,北满亦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牛之隐喻,不仅揭示了全面的战略思维,亦凸显了坚守南满在该战略格局中的关键地位。其价值,便在于其意义之所在。
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驱动力无疑是价值导向。一旦工作的价值被深刻地传递并激发到团队之中,用四川话来形容,那就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股劲儿往一处使。
陈云的这一比喻堪称妙笔生花,其妙处在于,牛的形象相较于老虎,显然少了那份令人敬畏的威严。然而,尽管如此,他的观点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仍有部分指挥员心存疑虑,倾向于向北撤退。
针对这一理念,陈云便巧妙施展其策略二:盘算收支。
众所周知,陈云同志是我党罕见地从店铺员工起步的高级领导人。他早年曾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里站了七年的柜台,且擅长使用算盘。
即便此刻他手中并无算盘,他却熟练地扳动手指,为南满的指挥员们细算了一笔账。
他言道,当前我军需向北撤至满洲,彼处寒风刺骨,穿越长白山必导致数千将士陨命;而撤退途中,敌军势必将追击,战事难免,此亦将使我们损失数千人;即便顺利抵达北满,届时若敌军集结全力进攻,我们仍需应战,届时伤亡亦将达数千。总计算来,此番撤退将使我们损失超过一万人。
不论哪一方,似乎都难以与“算账派”抗衡。众人稍加思索,便会觉得这其中的道理果然如此。
与会者们纷纷表示,请陈云同志做出决断。在众人的期待中,陈云同志回应道:“那就由我来定夺,我们绝不停留,即便是一个纵队也不会离开,全体都将留在南满。”
孙悟空长白山举红旗闹天宫!
观此大闹天宫之场景,实远胜于武松斗虎之壮丽。萧劲光在其回忆录中对陈云的表现,赞不绝口,称其为“大写的服”。
在逆境中取胜的核心要素是什么?那便是团结意志。
一个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央委员,此刻所能展现的正是其关键作用。东北战局的进展与变化,从起初的逆境逐步转变为顺境,这一切战略部署的落实,其核心支撑正是由这样一位个人所承担。
南满战士战斗中。
经过意志的凝聚与统一,我军果断出击,深入敌后,逐渐稳固了阵地。不久,在东总的英明指挥下,我军接连四次成功防御,彻底改变了南满地区的战局,这场战役在军史上被誉为“四保临江”的辉煌之战。
战事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残酷程度已达极致。陈云与指挥官们共商对策,坚定决心,无论代价如何沉重,都必须坚持战斗到底。
陈云屡次询问指挥员们,是否对这一决策持有懊悔之情。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位源自大上海的陈云,再次猛力拍击桌面,语气坚定地说道:
我们按上海交易所规矩成交了。
参考资料:
《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萧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版
陈云:南满策略,党史回顾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9》,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