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李混子捅这一刀,能否成诱导变革的因素,子承父业还能走多久

 135    |      2025-07-21 08:39

用14年,从讲台上的普通老师到县长,他的速度堪比坐火箭。一家三代21人都成为铁路人,人们本以为这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却没想到引来一片质疑。“拼爹”真能顶半边天?是热爱事业,还是自家地盘?当这种“家族式上位”一再出现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速度、这样的人员流动,到底是能力,还是另有门道?

有人说,这年头,想做领导没有点背景,都是天方夜谭。但也有人反驳,说世上还是凭本事吃饭的多。最近江西爆出来的事儿,把这两派人马吵得不可开交。周公子把交通系统搅得鸡犬不宁不算,如今又来个李衙内,跳级过关、扶摇直上。故事都太熟悉:一边是985、211的学生求职受挫,另一边是本地三流本科毕业生教书升官,手拿铁饭碗,还点石成金。你以为这是能力使然,可细细一查,那“无所不能的舅舅”成了绕不开的主心骨。大家伙心里都明白,这“速成剧情”水分大,可具体有多深,这下就不好说了。

谁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县里一个单位,说到“子承父业”,仿佛过去老牌工厂的传家宝。沈阳铁路,一家三代21人都是铁路人,一时间成了榜样。可网络上的舆论却反转,网友们紧盯屏幕——“这不还是近亲繁殖吗?”“家里亲戚抱团,是刻苦爱岗,还是排斥外人?”甚至有铁路行业的老员工冒泡:“当初招工,内定的多,真面试的少。”再看李县长,曾在高校教书一待11年,看似平庸,突然有天开挂,14年间坐了19个岗位,最后14个月直接升任县长,气势如同坐电梯。这边是众多寒窗苦读的名校生为个实习岗位愁白头发,那边是“三流院校毕业就能带课还飞黄腾达”,难怪基层群众总是琢磨:“咱到底该不该费那么大劲读书?人家拼的是资格,我们拼的是命。”

事情曝光后,“衙内气质”仿佛暂时收敛了。官方简历没多说,人事变动也按部就班推进,网上议论声盖过了线下杂音。不少人觉着:“大浪淘沙,各显神通,就是优胜劣汰。”有人替李县长说话:“人家11年教书坐得住板凳,说不定真是后发制人。”但反过头来看,无论是铁路一家21人,还是李县长换19个岗位,群众最关心的不是简历漂不漂亮,而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拼爹本领”成了某些人的通关秘籍。一时间,大家开始自嘲:“看来咱还得努力生个好亲戚。”这样的氛围下,年轻人更迷茫了,找个好岗位,靠的是学历,能力,还是家里“有人”?

但事情果真就这么过去了吗?热搜、讨论,终归会被别的新闻替代,可暗地里,体制内的“子承父业”风气就能一夜消失?

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随事件加深,有网络记者顺藤摸瓜,扒出江南某地还有“超强家族”:一家三代烟草人,一家三代电业人……不仅岗位连着血脉,晋升也如同传家之宝。不少地方把“全家齐上阵”玩得风生水起,似乎只要进了“系统”,就能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铁饭碗变成金饭碗、银饭勺。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被包装成“榜样”故事——媒体宣传时,是“工匠精神、奋斗传承”,网友们却冷嘲热讽:“是圈地自萌,怕外人进不来!”原来,门槛不是知识和才华,而是户口本和家族DNA。一时间,社会对人才流动的信心被浇了冷水。努力的年轻人不禁苦笑:拼命考证、加班、实习,就为一个机会,最后才发现最重要的“能力”叫“家里有人”?

说到底,这样的故事里最有趣的,不是有人能搞出多复杂的操作,而是每次舆论一来,大家都装作无所谓。“拼爹不是罪,能力才重要!”——这话摆出来,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可看看身边多少努力奋斗还在门外苦等的年轻人,再瞧瞧那些“体面岗位”里三代同堂的家庭班底,是不是感觉差点意思?其实啊,这一波又一波的“速晋升”,让人见识到“资源倾斜”的威力,也明白了真正靠本事上位有多难。是不是觉得有些讽刺?“人家有资源,那叫传承;我们没资源,就要自我奋斗。”不说还以为是激励语录,其实明里暗里把好机会牢牢扣在一小撮人手里。写到这里,也只能替陕西、江西这些被高调宣传“拼家族”的地方点个赞,毕竟只有你们把“体制儿歌”唱得这么响亮,把阳光透明做了这么完美示范——那我们就继续围观,看哪一代人能把局面真正带到台面上吧。

上面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点?那些说“子承父业”是为了稳定、传承的人,好像从来不担心自己没机会;而努力刷题、考证、拼命求职的年轻人,都被“你不够熟悉业务”一棍子打回原点。难道现代社会还真要靠“拼爹传承”走天下吗?你觉得,家族式进步真的是因为爱这个行业,还是只为了让自己人安稳?如果你家也有这样的机会,你是选择“分香火”还是“让有能力的新人进来”?大家到评论区说说,究竟该怎么打破这样的怪圈,让拼能力比拼关系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