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住耳朵!要开炮了!"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炮手们互相吼着,那声音比炮弹爆炸还响。1952年古直木里的山头上,四门52式无坐力炮喷着火舌,六辆美军坦克瞬间成了废铁。这玩意儿两米多长,得四个壮小伙抬着走,打起来震得人耳膜生疼,可比起只能打百十米的火箭筒,这能打两三千米的大家伙真叫一个解气。
西南剿匪那会儿更绝。七十五毫米的无坐力炮拆成三截,往骡子背上一架就进山了。有时候骡子都走不了的道,战士们愣是肩扛手抬把炮弄上去。这炮值一百斤大米钱,听着贵,可比动不动就卡壳的步兵炮强多了。有个老兵念叨:"这炮跟老黄牛似的,任劳任怨,指哪打哪。"六千多米的射程,土匪的碉堡挨上一发就得开花。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得那叫一个憋屈。57炮班遇上印军机枪阵地,咚咚咚六发连射,三处火力点全哑火。可碰到坦克就抓瞎了,75炮打在苏联装甲车上就跟挠痒痒似的,最多蹭掉块挡泥板。有个叫杨林的炮手刚打完炮,喷出的火焰暴露了位置,转眼就被坦克机枪扫倒了。战友们后来都说,那炮火喷得跟过年放烟花似的,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要命。
吴运铎带着团队搞出的82毫米炮倒是轻巧,二十多斤重,蹲着就能打。可这玩意儿跟绣花枕头似的,射程缩水到三百米,打坦克就跟买彩票似的——就一次机会。更糟心的是生产工艺不过关,滑膛炮管老出毛病。珍宝岛冲突时前线急得跳脚,临时调了一百门救急,结果好些炮打到一半就罢工,把战士们气得直骂娘。
1979年对越作战前,部队练得那叫一个狠。天没亮就负重越野,晚上还得练夜间射击。有个弹药手背着二十发炮弹爬山,累得瘫在地上哭嚎:"给个痛快吧,不活了!"班长连哄带踹:"哭个球!炮弹比你命金贵!"真打起来才知道平时流汗有多值——炮班在战壕里听着枪声找目标,三门炮排开,看见尘土就轰。有发炮弹打偏了,把越南兵晾在树枝上的裤衩炸上了天,乐得战士们直不起腰。
打到后来炮管都红了,照样停不下来。最后五发炮弹愣是朝两千米外的高射机枪招呼,虽然没打中,可吓得越军机枪手不敢露头。这场仗打掉上百发炮弹,硬是把山头啃下来了。有个老兵回忆:"那炮打得跟放鞭炮似的,就是后坐力震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移位。"
如今导弹满天飞,这些老古董早该进博物馆了。可美国人前脚刚淘汰无坐力炮,后脚又在阿富汗山区重新装备。这玩意儿跟老黄牛似的,看着土,可山地丛林里还真离不开。从朝鲜战场四人抬的笨重铁管,到单兵就能扛的轻便家伙,这六十年的变迁活脱脱就是一部解放军火力支援的进化史。有个退伍的老炮兵说得实在:"啥高科技武器都是虚的,关键时刻能打响的才是好炮!"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