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邕君号“老兵故事会”。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主人翁是两位退役军人——周庆平和蒋茂发。这对从广西灌阳县洞井瑶族乡走出的战友,年轻时一同参军报国,退役后又在家乡的征地拆迁一线并肩作战,用军人本色续写着服务百姓的新篇章。
周庆平(后排右四)和蒋茂发(后排右二)在部队的合影。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两位老兵,那真是把部队作风刻进了骨子里。38℃高温下蹲田埂量地、深夜打着手电入户做工作、把政策条文翻译成"一亩地能换多少袋化肥"的大白话……这些事儿,都是周庆平和蒋茂发在江桂高速征拆现场的日常。
说起他俩的缘分,得追溯到1998年。当时同乡的周庆平和蒋茂发一起参军,在江西上饶的部队里结下了过命交情。新兵连里互相搀扶跑完负重越野,深夜里并肩数星星聊家乡,这些青春记忆,成了他们后来二十多年并肩奋斗的情感基石。
2000年蒋茂发退役时,做出了让人敬佩的选择。面对广东四五千元月薪的工作机会(那可是二十多年前的高工资),他扭头就扎进了家乡野猪殿村这个贫困村。当村支书的十几年里,他带着村民修路、搞产业,硬是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穷山村变成了脱贫示范村。这期间还抽空考上了公务员,拿下了市县各级荣誉——这份韧劲,活脱脱就是当代"老兵突击"的样板。
周庆平在部队多服役了十年,2010年退伍后也没闲着。从工地保安到司法所干部,他白天调解纠纷,晚上啃法律书本,十年调解400多起矛盾,还被评为"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总能把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老乡听得懂的"土话",征拆时连征地款存银行的利息都给人算得明明白白。
周庆平(右一)和蒋茂发(右二)正在项目现场工作
去年江桂高速征拆启动,这对老战友主动请缨。一个靠当村支书积累的"人熟地熟"打头阵,一个用司法经验做后盾,配合得就像当年在部队时一样默契。保良遂道口的跨县纠纷、祖坟搬迁的棘手事儿,都在他们"白+黑"的攻坚中一一化解。有户主死活不签字,周庆平就带着自制案例手册上门,蒋茂发则通过帮村民办红白事的机会讲政策——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法,可比生搬硬套管用多了。
如今看着高速工地热火朝天的场面,两位老兵说:"只要家乡需要,我们永远是个兵。"这话听着朴实,但背后是200多次走访、22起纠纷调解、200多亩征地完成的实打实付出。从军营到山乡,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老兵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下次开车经过江桂高速洞井段时,您不妨摇下车窗看看——那些穿山越岭的路基背后,凝结着多少像周庆平、蒋茂发这样的基层奋斗者的汗水。(素材来源:“今日灌阳”微信公众号从军营到征拆一线:战友情深映初心,担当不改铸新功)
如果您身边也有这样的老兵故事,欢迎留言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记录这些不该被遗忘的岁月。也可以将您手中的精彩老兵故事发送到邕君邮箱:liudean2314@163.com。下一期“老兵故事会”,说不定主角就是TA!